蔡同德堂:老店新开的“生意经”

  作为南京路上唯一一家百年国药号,上海蔡同德堂在今天的医药零售企业中,算是个异类:在其127年的历史中,没开过一家分店。当平价、连锁、加盟等新概念在药业风生水起之时,蔡同德堂仍然固守着南京路,固守着国药号的传统模式:楼下卖药,楼上中医坐堂。

  数月前,百年老店歇业。8月8日,谜底揭晓:蔡同德堂大股东新世界股份投资近4000万元重新装修老店,店堂经营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,规模足以傲视全上海。在更“大”的同时,也瞄准了更“全”:经营药品品种增加至近万个,店堂内,医疗器械、药妆,与中药材并驾齐驱。

  “我们的目标是借世博‘东风’,年销售额翻一番,从1亿元到2亿元。”上海蔡同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柏巧明说。无论目的是什么,在风云变幻的医药市场,集老字号、中药店与国有企业于一身的蔡同德堂如此大“变脸”,无疑提供了众多耐人寻味和思考的话题。

  话题一:

  单体做大与连锁扩张

  步入南京东路450号的蔡同德堂药号,第一个感受便是“大”。一家药店占据8层楼面,在上海恐怕难找其二。据介绍,为了扩大营业面积,蔡同德堂合并了旁边的南鹤大酒店。

  “单体做大”,是蔡同德堂此次“变脸”最主要的关键词,也代表了某种经营理念。与此种方式相对的,是这几年兴起的“小而多”连锁模式。比如上海的另两家国药号———雷允上和童涵春,都在近年来加大了扩张的步伐,在上海各区攻城掠地。

  相比起来,蔡同德堂有点反其道而行之。事实上,4000万元的投资,足以在社区开出十来家连锁小药房,为什么宁愿在一家店花这么多钱?

  也许与传统有关,“蔡同德堂从来没有开过分号。”柏巧明说,虽然上海有12家“蔡同德”药店,但那是1999年黄浦区药材公司更名为蔡同德药业有限公司之后才有的,至今和“蔡同德堂”是两个独立核算的公司,并无从属或传承关系。而蔡同德堂的历史,则要追溯到光绪八年(1882年),宁波人蔡鸿仪在大马路抛球场(即现在河南中路近南京路口)开出的一家药店。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,蔡同德堂建了胶厂、酒厂,丸散膏丹行销到美国旧金山和印尼、文莱等地,但就是没开过分店。

  这种情况在传统药号中也是不多见的,“连锁”这个概念虽然是舶来品,但中国的药店和钱庄往往有“分号”,比如和蔡同德堂并称上海滩“国药四大户”的其它三家老字号,童涵春早就有了南北号,雷允上有南号、西号和北号,至于胡庆余堂,本身就是杭州胡庆余堂的分号。现在,这三家药号分店更是数不胜数。

  由于没有分号,在改革开放初期,蔡同德堂药号的注册商标避免了多家企业的纷争。但分号或者连锁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,压缩了配送渠道,降低了成本,还可形成多元化经营,弱化风险,提高整体市场的占有率。在医药零售领域,连锁和并购日益成为市场潮流,单体药店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在不断收缩。

  “蔡同德堂的特殊情况,是守着南京路这个宝地”,柏巧明说。与连锁药店做常客生意不同,南京路的客户群体以游客为主,利润率高的名贵药材特别好销,单体店的产出效益可以最大化。何况,蔡同德堂没有房租的压力,4000万元的投资下去,立马能变成真金白银的产出。

  相比之下,开设分店的风险很高,“尤其是到别的区开店,不仅有房租和人员成本的压力,在‘300米一个药店’的规定下,要找到合适的门面也不容易。”柏巧明坦言,不仅是蔡同德堂,整个蔡同德药业在连锁业态上的动作都不大。

  宁做单体不做连锁,“利润为王”,这种理念是失之保守,还是浮躁中的冷静?恐怕还要和蔡同德堂一起,等待市场检验。

  话题二:

  中西合璧与国粹特色

  修葺一新的蔡同德堂,除了销售原有的中药材和滋补保健品,还增加了西药的销售面积,更辟了整整一层楼面经营医疗器械,并增加了当前比较流行的药妆柜台,在保留古色古香风味的同时,多了几分“时尚”味。

  不过,这也让一些老顾客疑虑:这还是“国药号”吗?还是那个以道地药材、精制饮片、参茸银耳、丸散膏丹见长,以虎骨木瓜酒、洞天长春膏、癫狂龙虎丸、妇科玉液金丹闻名的蔡同德堂吗?

  对蔡同德堂来说,中西合璧首先是顺应潮流。“现在开药店,光卖中药,肯定是活不下去的。”柏巧明告诉记者,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抗癌西药一颗能卖几百元,抗癌中药呢?一帖卖20元不得了了。”虽然中药是国粹,在很多慢性病的治疗上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,但市场份额却远远低于西药,大约只占整个医药市场的20%。金融危机后,中药材成本上升较快,除了少数高档名贵中药材,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的毛利率更是不断走低。

  中西合璧更是为了今后的发展。中药顾客一向以中老年人为主,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顾客,成为中药店最严峻的挑战。也正是基于此,蔡同德堂开设了“药妆”专柜。“药妆”是指那些专门在药店销售的化妆品,也是药品零售领域的亮点。据介绍,本土药房开始出售化妆品只有10年时间,但据估计去年的销售总额已达240亿元左右,且仍具有巨大潜力。加上不少药妆都以“中草药”或“汉方”为特色,中药店卖药妆先天有优势,目前包括同仁堂、采芝林等老字号都已纷纷试水“药妆”。

  “一味囿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,抱守祖业,路子只会越走越窄,金字招牌也会黯然失色。”柏巧明说。尤其是新医改政策出台后,基本药品将逐步实现销售与采购“零差价”,药店相对医院的药品价格优势进一步弱化。为应对,医药零售业兴起了“大健康”概念,药店不仅卖药,还卖生活便利品、家庭日用品、婴幼儿用品、保健食品和个人护理用品。蔡同德堂的目标,显然也是以“大健康”为特色的综合性药店。

  但是,也有不同的看法。“我的担心是,现在的中药店‘洋气’得太快。”采访中,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专家说,中药的产品名称、外形和柜台陈设,以及营业员的讲解,与西药差距巨大。顾客在药店买药的经历是品牌体验的重要一环。如果环境与西药店区别不大,国药老字号的品牌印象会弱化,虽然短期内可能销售会有所增长,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其发展。

  “这的确有个度的问题。”柏巧明称,蔡同德堂的一二层以传统中药材为主,三楼中成药也将占很大比例,“中药还是我们的经营特色,我们不会放弃。”

  话题三:

  个性服务与平价自助

  自8月8日起,蔡同德堂老店新开第一周,近30位名老中医专家教授将坐堂义诊,市民可提前电话预约。但柏巧明也透露,今后蔡同德堂在定期开展义诊活动的同时,也将在店内推出诊金较高的特需门诊。“好的医生,看一次一两百元。”

  坐堂医曾经是中药店的传统,也是最大特色,但由于各种原因,一段时间这种模式销声匿迹。数年前,“平价药房”在全国兴起,药品零售市场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。开架式的超市售药模式流行开来。在价格竞争、压缩成本的压力之下,坐堂医此类的“个性化服务”,让位于千篇一律的“提着篮子买药”。

  “平价药房”初入上海时,蔡同德堂也曾跟风“降价促销”,但很快意识到,零售药店本身的利润空间就有限,中药店利润更是微薄,价格战基本是往火坑里跳。怎样才能另辟蹊径?蔡同德堂在全市首先推出“医生把脉,一人一膏方,度身定制”的新理念,大受白领欢迎。后来又在三楼开设“蔡同德堂中医门诊部”,邀请了数十名上海各大医院资深的离退休主任、教授及著名中医师坐堂,为消费者提供各科医疗门诊服务和养生调理咨询,顾客盈门。

  蔡同德堂还在沪上首次开展膏方文化科普活动,采用图文、模具、实物等形式介绍中药膏方的历史演变,对防病治病、康复强身、延年益寿的特殊作用……此后,蔡同德堂还相继举办了“野山人参”、“枫斗文化”、“冬虫夏草”、“端午中药”等科普活动。

  这些活动本身并不赚钱,但却带动了药材药品的销售。以膏方为例,近3年间,蔡同德堂的膏方销售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。“这和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保健和养生有关。”柏巧明说,保养和调理恰恰是中医药的特长,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《黄帝内经》有句话: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意思是好医生能在疾病还未形成之前,采取预防措施,防患于未然,这与当下的健康理念相符。

  但不可否认的是,现有医疗模式下,药店要开展诊疗服务仍然受制良多。蔡同德堂以何与医院竞争?“服务更贴心。”柏巧明说,蔡同德堂提供十大特色服务,像切参、煎药、煎膏、泛丸、研粉等等。今后,还将提供上门号脉等差异化服务,以抢占高端市场。

  采访中,一些消费者也告诉记者,他们选择到老字号中药店买药,是比较信任药店提供的药学咨询、养生保健、代客煎药等增值服务。像蔡同德堂,开创127年来,为消费者代煎中药从来没有间断过。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,“真诚”为本,“信义”为根,“治病在前,救人是本”———世事变化,蔡同德堂始终未敢忘这些祖训。

  这些年,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医药。新世界股份投入4000万元巨资改造一家国药号,也是看准了世博会这个契机,希望好好利用繁华路段超高的人气,树立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心,建立对整体品牌的认同和信赖。

  无论怎么变,百年蔡同德堂的底蕴,始终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。

主办单位:中国网络电视台、参与行业信用评价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   指导单位: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